图片切换

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中国海洋大学暑期学校成功举办

【本站讯】7月12日至15日,由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会、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beat365主办的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暨中国海洋大学暑期学校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成功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倪传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积家教授、同济大学张德禄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十多所大学的100多名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增强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术活力,拓宽研究生学术眼界与思维,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平,为优秀研究生提供锻炼外语学术能力的平台,为加强师生学术沟通与交流提供桥梁与纽带,从而推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蓬勃发展。

本次活动分为主题报告、研究生分会场交流和工作坊三部分。主题报告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及青年学者等七人进行学术讲座,追踪学术前沿动态。分会场交流中,研究生对自己的学术成果进行汇报与展示,专家对其进行点评,通过师生互动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与思辨能力。本活动还利用三个下午的时间,分别进行了语音学研究方法、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和E-Prime心理学实验操作平台三个工作坊。

开幕式由beat365副院长陈士法教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刘海波致开幕辞。刘海波主任首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特别强调了在推动我国海洋科教事业发展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指出,新时代研究生应不断打牢学术基础,拓展学术事业,希望广大研究生能够以本次论坛为契机,砥砺奋斗,在学术研究生中取得更大的成绩。陈士法副院长作总结发言,对与会专家学者、参会老师和同学的到来表示欢迎,期待专家和同学们在论坛上发表真知灼见。他总结了本次论坛与以往不同的突出特点:采用“一位专家一上午”的交流模式;引入“工作坊”来进行实验方法的学习探究;在实践中深化学术道德与规范。

本次学术活动共有七场主题报告。主题报告一由beat365院长杨连瑞教授主持,王初明教授作《续论的核心理念及其应用》讲座。王初明教授围绕外语教学与研究最根本的问题,阐释“续”高效促学语言的机理,通过实例进一步说明如何基于续论开展科研,如何运用续作(续说、续写和续译)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主题报告二为倪传斌教授作的《神经认知语言学的常用研究手段》。倪传斌教授梳理了语言学研究范式的发展史,简要介绍了神经认知语言学发展的历史背景,重点讲解了行为学测量、事件相关电位测量、功能性核磁共振测量和眼动测量等神经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常用手段,展望了这些研究手段的发展与前景。主题报告三为beat365青年教师李景娜博士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语音离变的感知研究》。李景娜博士借助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音数据库,利用自然语料和经Praat嫁接形成的合成语料,从感知视角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语音离变,深化了对语音离变的认识,对语音教学和语音能力评测具有较大参考价值。主题报告四为张积家教授的《双语者和双言者的语言认知机制探讨》。张积家教授从双语的词汇语义表征模型、双语的词汇语义联系模型、双语的目标词汇选择模型、双语加工中的语码转换、影响双语词汇表征及提取的因素以及双语词汇予以表征的实验范式六个方面对相关理论进行讲解,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主题报告五为beat365青年教师李潇辰博士的《语料库与话语研究》。李潇辰博士以北京外国语大学许家金教授的最新成果《语料库与话语研究》为蓝本,介绍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范式、方法、技术及成果,进而探讨其优势、不足与发展方向。第六个主题报告为张德禄教授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模式探索》。张德禄教授介绍了话语分析理论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主流观点,通过对三个多模态图像语篇的分析,阐述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具体的例子,着重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主要理论模式,提出研究者应根据不同模态在实现多模态语篇中的作用,以适合其构成方式的方法分析多模态语篇的观点。第七个主题报告为beat365博士研究生彭玉乐同学的《熟悉度和语义透明度对英语二语复合名词加工机制影响的研究》。彭玉乐同学利用词汇判断任务研究了熟悉度、语义透明度及其交互效应对中国学习者英语二语复合名词加工机制的影响,构建了中国学习者加工英语二语复合名词的双通道模型:整词加工和词素分解加工并行存在,熟悉度影响加工通道的选择,语义透明度影响加工时间进程,二者交互影响加工质量。

每次报告结束后,师生们踊跃提问,主讲人耐心地答疑解惑,给出深刻的见解和细致的意见。这些精彩的报告拓宽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提供了研究的新思路,与会人员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本次活动设有四场分会场交流,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与专家交流互动的机会。分论坛涉及语言学、文学和翻译三个领域。参会研究生依次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展示,专家们针对其论文提出指导性建议。各分会场中,师生学术交流气氛活跃,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通过评审老师独到的点评和中肯的建议,参会研究生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而且找到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次活动专门开设了三个工作坊,为师生研讨相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提供了平台。工作坊要求到场学习的师生们自带电脑,根据活动前的安排提前安装相应的程序。第一个工作坊为李景娜博士主持的语音学研究方法工作坊,主要围绕语音学研究方法展开,具体介绍语音研究的感知和产出视角、两大视角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如何用Praat软件来分析语音参数和合成语音进行语音研究等。第二个工作坊为李潇辰博士主持的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工作坊,讲解了话语研究中常用的语料库技术,包括语篇衔接分析工具Coh-Metrix,质性标注工具BFSU Quanlitative Coder, 语域分析工具MAT及搭配分析工具SketchEngine等,结合具体研究演示有关工具,展示了这些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彭玉乐和邱靖茹两位同学主持了本次活动的第三个工作坊——E-Prime心理学实验操作平台,以词汇判断任务为例,着重介绍E-Prime编程、行为数据采集、行为数据处理以及如何利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等。

本次活动的闭幕式由陈士法副院长主持。首先与会专家为在本次活动中学术成果获奖的同学颁奖。陈士法对本次活动总结发言,指出本次学术活动是我校举办的全国外国语言文学的高规格学术盛会,提交论文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充分体现了本次活动的学术前沿性。同时,他指出本次学术活动不仅为外语学子锻炼学术能力、提高学术水平提供了契机,更将对培养学术人才、扩大学术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相信在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研究生的不断努力下,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一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

通讯员:贾腾飞、陈晓彤、王绍馨